煤炭富含碳、氮、氧、硫等多种元素,一经燃烧,就会生成CO、CONO、S2等有害气体,同时伴有矿物质微粒杂质形成的烟尘。我国目前的电力的近8%来自火力发电,其原料就是煤炭,在火电厂的专用锅炉中,燃煤温度可以达到12℃以上,大量的有害气体通过烟囱排到大气中,污染周边环境,致使呼吸道增加,农业减产,各种工业民用设施用品遭到酸雨腐蚀。NO、S2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我国的酸雨污染以硫酸,哨酸复合型为主要特征,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简便的脱硫脱硝技术,现阶段,该技术是有效控制SONO等有害气体的办法,其方法分作:干法、湿法、生物法、活性炭再生法等。按照计划,到23年日本家庭利用太阳能发电可能超过53万千瓦。为了让推广家庭实现自我供电,日本正在研制更多的家庭供电装置,包括利用家庭废水和雨水槽中雨水发电的超小型水轮机发电,甚至开发可利用自行车型健身器材、跑步机等进行发电的发电机。然后利用锂离子充电电池将家庭中的这些微弱发电以直流皮方式储存起来,每天能够蓄电约1千瓦小时左右。为了实现家庭自我供电,目前日本许多厂商开始着手开发在实际家庭中能够使用的直流供电系统。相比较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已形成成熟的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治理技术(烟气脱硝(SCR)+电除尘+湿法脱硫),与烟气协同治理技术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那为什么我国燃煤电厂不能做到超低排放呢?关键在于忽视了湿法脱硫在污染物把关控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国早在9年代就引进了湿法脱硫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已掌握。目前,市场上8%以上燃煤电厂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通过对现有的湿法脱硫装置进行分析,低排放已有成熟案例,但难对粉尘实现超低低排放鲜有报道,其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忽视了湿法脱硫协同除尘能力传统的湿法脱硫系统主要以脱除为主,在设计时忽视了吸收塔的协同除尘能力。作为高浓度废水处理工艺的MBR膜法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其稳定污水处理能力备受关注,但其巨大的维护量也使很多使用者头疼;那么要想在使用中尽量减少维护工作强度,在设计阶段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该废水适不适合用MBR膜法MBR不是的,它属于微滤膜,是按能通过的颗粒物粒径来定义的;所以,对于它来讲堵塞问题是关键,一些易结垢、含油类物质和粘稠性物质较多的废水,建议不要采用MBR膜法;不适合MBR法的废水类型有:乳化液/研磨液/淬火液/冷却液废水、表面活性剂废水、石油类废水、脂类废水(有预处理措施除外);MBR的品牌及相应的数量确定决定了用MBR膜,那么下一步是决定用什么牌子,目前,MBR膜的质量进口和国产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虽然国产品牌通过增加膜丝数量、减少通量设计量也可以满足需要,但相应的问题接踵而至;从价格方面,进口膜约为国产膜的3~5倍,在价格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尽量采进口膜,三菱和精工的膜片都不错,当然,国产膜在保证足够的设计余量的前提下还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设计人员要跟供应商做好深入的技术沟通,设计通量方面,一般国产膜厂家出厂的设计通量已经留了足够的余量,但设计人员还是要再增加余量,个人认为增加5%以上,比如笔者曾经设计过一个小水量废水,MBR选用国产品牌,但设计MBR用量是标准量的1倍,到现在2年时间未进行清洗,一直在正常使用,出水COD维持在3mg/L以下;另外,最近出现的平板膜抗污染性能普标优于丝状膜;平板膜分为PVDF材质和PTFE材质,PTFE的抗污染性能最强,目前只有进口产品,以日本的性能;膜的设计通量参考供应商提供的数据;MBR膜组件的设计把膜片拼装在一起形成一个膜组件,特别注意的是,膜片与膜片之间间距要足够大,有效距离要大于1mm(轴心距大于14mm),如果膜片本身膜丝密度大,那么有效间距要适当放宽,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冲洗气流顺畅到达顶部膜丝,也可以减少膜丝之间的板结和截留物,减少膜组件的清洗频率;平板膜的间距只要6~8mm就可以了;太大的间距导致占用空间太大;膜片横向和竖向装都可以,具体取决于安装的空间;横向装时,膜丝保持微下垂,下垂幅度保持在1mm,也可以这样说,在保证膜丝不受拉力的前提下,尽量直,这样膜丝和膜丝之间就不会留有太多的杂物;推荐使用竖向安装的方式;不能把膜组件做的很大,因为太大的膜组件,其安装密度就会大,同样的搅拌空气量对它来讲却显不足,而且在膜片上积累很多包裹物的时候,就需要对膜片进行喷洗,用高压水枪或自来水,安装太密会让你很难冲到内层膜片,建议单个膜组件处理量不要超过1.5m3/hr;MBR曝气装置的设计要点曝气装置可以固定在池底(需要做膜组件承托架和膜组件滑入导轨),也可以跟膜组件做在一起,各有优劣,曝气管的位置要做精心考虑,采用DN2穿孔管,每个膜片间隙对应一路穿孔管,穿孔大小2.mm,穿孔间距1mm,相邻两路管穿孔位置交错穿插,孔口做单排垂直向上,有很多双排、斜向下的做法,个人认为不可取,沉降的污泥不会对孔口产生堵塞。